首楞嚴經:
『菩提、涅槃、真如、佛性、菴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
楞嚴經宗通:
『如來藏,不生不滅,能究竟歸不生不滅者,名第九識(真)。與生滅和合而成阿賴耶識,名第八識含藏(真)與(妄)。』
菴摩羅 云無垢,離障所顯,即白淨無垢識也,不與妄染相應,菴摩羅識 即是覺明之真識,亦云妙明明妙,妙覺湛然,周遍法界,所謂轉第八識(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第九識)者此也。
大乘莊嚴經論:
『說心真如名之為心,即說此心為自性清淨。此心即是菴摩羅識。』
金剛三昧經:
『諸佛如來,常以一覺而轉諸識,入菴摩羅。』
『八識海澄,九識流淨,風不能動,波浪不起。』
一切情識阿賴耶即是第八識。真如菴摩羅是第九識。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第六)、末那識(第七)、阿賴耶識(第八)、菴摩羅識(第九)合為九識。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等處,前六處為六根,後六處為六塵境,名十二處。
前六根緣對六塵境,再加上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合為十八界。
聖賢者所見,前六識、七識末那、八識阿賴耶,九識菴摩羅,悉皆平等無差別。 |
世尊所說如來藏,甚深微妙,微密難見,遍一切處,常恆不壞,唯佛與佛能知,是不可思議境,無色相,無戲論,無表示,無施設,並非我們凡眾知識所能計度思量,超乎我們凡智見聞之範圍。
故何來執著其名相?何來施設其名數?
圓覺經,世尊告誡我們一切眾生法爾本具清淨自性【如來藏】與佛平等無別,但是由於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造作宿世無明妄染,因染塵所覆蔽,故不見清淨真如法性,而顯現出深淺不同之業障習性,依其深淺,故有各種根性差別。
大乘密嚴經:
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
藏識瀑流水。境界風所飄。種種識浪生。相續恒無斷。
世尊說此識。為除諸習氣。了知解脫已。此亦無所得。
自證清淨境。非分別境界。體實而是常。定者能觀見。
意識所行境。但縛於凡夫。聖見悉清淨。譬如陽焰等。
世尊依文字般若,善巧方便演說此藏識,主要係令我們修行者,了知菩提解脫妙義,斷除所知障與煩惱障,降伏此二障,方能悟入菩薩境界,亦是入法界體性經,文殊菩薩所說見實際義,修行者能觀所觀識性平等,憶持誦念般若心經,思惟證義,堪能照見諸法實相,通達般若波羅蜜多是真行者。
心經經文: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