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修行名相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寶竺林精舍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如來所說須能了達!

金剛經修行名相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所示【空】、【無】,所有一切法,本性皆空,為何修學般若波羅蜜多,一定要發菩提心呢?世尊又說【能證】、【能得】,這是否矛盾呢?

 

修六度波羅蜜〔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有二種道,謂資糧道及依止道,如何才能通達般若波羅蜜多呢?資糧道與依止道〔福德與智慧〕要如何辨識修集,才如法呢?

 

本篇文中,引經據典併行者淺學共計16章節含摘錄經文,其修行名相解說主要目的,在讓修行者易於瞭解並分辨受持讀誦金剛經所修證之覺受,是否正確?是否是如佛所說之境相?16章節中諸如無生法忍、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斷滅相、正性離生、根本智、後得智、般若行、菩薩行及一真、二空...十二因緣等等名相。

 

經云般若甚深微妙,難解難知,故依文字般若方便善巧試以名相淺釋以利修學參考 ,祈悉能了義相理,進而啟發觀照般若如實實踐〔受持〕,漸近通達實相般若,如佛所言〔修行者除聞、思、修以外,尚須能證、能得才能通達實相般若波羅蜜多〕。大般若經云:『實相般若是真如法界,是後得無分別智境,並非聞、思、修,念取於所念事之三慧境,而是勝義故,思不能量』,故難懂難解,可見釋義解文之困難度,因此其中段落恐辭拙未能達義,或有諸多遺漏,尚請見諒。

 

昔時釋尊於鷲峰山、孤獨園、他化自在天宮、竹林精舍等四處集結,約以二十二年久之時間宣說〔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共計六百卷,有十六會,金剛經是屬於第九會。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釋尊大轉【無相法輪】宣說大般若經之總綱,心經又是金剛經之精髓,金剛經經文所述其義包羅器世間與法界真相亦是三乘 ,聲聞、緣覺、菩薩行者之修行指導方針,其法義【緣起性空】、【諸法實相】主要是讓修行者建立空性正知見、了義緣起【有相】與性空【無相】,對於器世間【有為】色、受、想、行、識相亙間生滅因果關係,與法界【無為】諸法實相本自法爾清淨體性之妙理,體悟宇宙人生真相並引導修行者如何觀照而與般若波羅蜜相應行。

 

三乘行者,一者〔聲聞〕謂從初四念處,因觀四諦,乃至證無生智。二者〔緣覺〕謂觀十二因緣,覺悟無生。三者〔菩薩〕謂從初發心,勤行六度,謂觀淨覺心以入法界體性三昧,破魔斷結,證無上菩提。此三乘行者,皆因般若而解脫。

 

龍樹菩薩大智度論云:【諸佛及菩薩,聲聞辟支佛,解脫涅槃道,皆從般若得】。般若為諸佛之母,諸法中王,一切諸佛,從茲出生,一切萬法,從茲建立。般若是佛法的核心,般若能攝無量佛法,若不聞般若,則去佛道遠矣!

 

金剛經所闡釋之空性法義是【人我空】、【法我空】,第一義諦空之智慧,並非【二空空】,一切皆空之理,而是【非空之空】,【非有之有】,【真空妙有】,真空生萬法,如如顯妙有,般若從此生,雖【無所得】但亦【無無得】,而是心無所著之平等性相。

 

 

金剛經中世尊對須菩提所說聲聞四果,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之行相所具聲聞聖果,應無所執着其相,經文明示若自稱是聖者即非聖者,若自以為見性即非見性。

三藏法師玄奘所譯之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九會是金剛經,佛在第一會〔諸法平等品〕已將修行名相講述非常請楚,又於第二會中〔善達品〕如何善達諸法實相?再宣說名相,又於第三會中 〔施等品云何於一切法達微妙相?又宣說名相,顯然可見瞭解修行名相的意義與概念對我們在金剛經實修方面,無論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思惟觀照、諸多禪法等,是很重要的正知見。

 

項目

修行名相

相關經文對照參考

《壹》 何謂名相?

大般若經第一會〔諸法平等品 〕。集大乘相論。

《貳》 修般若行。何等是菩薩行?

楞伽經。六祖壇經。妙法蓮華經。摩訶般若經〔道行品〕與〔真佛弟子等〕名相解說

《叁》 不說斷滅相

金剛經。大寶積經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發菩提心品〕

《肆》 無生法忍。正性離生

金剛經。大智度論。大般若經〔無相品〕

《伍》 般若有三種

華嚴經。大般若經。開啟法界寶藏之鑰

《陸》 修般若行方便善巧,應注意什麼?

心經名相。解深密經。大般若經第三會〔方便善巧品〕

《柒》 何謂實相?云何照見?

金剛經。方廣大莊嚴經〔轉法輪品〕。大般若經

《捌》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

《玖》 真如境中無相無別

攝大乘論釋

《拾》 根本智常覺不住、法界真如

攝大乘論釋

《拾壹》

後得智依心緣境、諦觀菩提

大般若經第四會〔真如品〕

《拾貳》 聞思修以外,尚須能證

楞伽經心印〔現量境界。唯證相應〕

《拾叁》 見實際義正知正見

般若波羅蜜多正法在世

《拾肆》 思惟證義【體證真如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大乘止觀法門釋要。淨土資糧全集。

《拾伍》 菩提性相如虛空。法界之相即菩提

大寶積經。修行四法經、四依止。

《拾陸》 般若是修行指標

金剛經。大智度論。

《拾柒》

金剛經【般若無盡藏陀羅尼】

房山石經。

 

金剛經是世尊大轉〔無相〕法輪,宣說六百卷大般若經之總綱,直指般若智慧,此智慧資糧的收集即是我們修行者菩提道上最重要的目標。

 

《壹》何謂名相?

大般若經第一會諸法平等品第二會善達品第三施等品〔節錄〕:-

爾時,善現白言:「世尊!若一切法如夢、如幻、如響、如像、如光影、如陽焰、如變化事、如尋香城,所化有情住在何處,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拔濟令出?」

佛告善現:「所化有情住在名相虛妄分別,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從彼名、相虛妄分別拔濟令出。」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何等為名?何等為相?」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世尊!何謂為名?何謂為相?」

佛言:「善現!名皆是客,皆是假立,皆屬施設,謂此名色,此名受、想、行、識;此名眼處,此名耳、鼻、舌、身、意處;此名色處,此名聲、香、味、觸、法處;此名眼界,此名耳、鼻、舌、身、意界;此名色界,此名聲、香、味、觸、法界;此名眼識界,此名耳、鼻、舌、身、意識界;此名男,此名女;此名小,此名大;此名地獄,此名傍生,此名鬼界,此名人,此名天;此名世間法,此名出世法;此名有漏法,此名無漏法;此名有為法,此名無為法;此名預流果,此名一來果,此名不還果,此名阿羅漢果,此名獨覺菩提;此名一切菩薩摩訶薩行,此名諸佛無上正等菩提;此名異生,此名聲聞,此名獨覺,此名菩薩,此名如來。 」

「善現!如是等一切名皆是假立,為表諸義施設諸名故,一切名皆非實有。諸有為法亦但有名,由此無為亦非實有,愚夫異生於中妄執,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方便善巧教令遠離,作如是言:『名是分別妄想所起,亦是眾緣和合假立,汝等不應於中執著,名無實事自性皆空,非有智者執著空法。』如是,善現!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方便善巧為諸有情說離名法。 」

「善現!是謂為名。云何為相?」

「善現!相有二種,愚夫異生於中執著。何等為二?一者、色相。二者、無色相。何謂色相?善現!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於此剎那諸空法中,愚夫異生分別執著,是名色相。何謂無色相?善現!謂諸所有無色法中,愚夫異生取相分別生諸煩惱,是名無色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方便善巧教諸有情遠離二相,復教安住無相界中,雖教安住無相界中,而不令其墮二邊執,謂此是相、此是無相。如是,善現!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方便善巧令諸有情遠離眾相,住無相界而執著。」

請再參考般若經〔諸法平等〔集大乘相論〕對於修行名相之重要概念與說明。

返回【項目 1】                      

參考經文諸法平等品集大乘相論

《貳》修般若行。何等是菩薩行?

六祖惠能大師壇經有一段話,是值得我們修行者審思瞭解的,六祖壇經云:『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讚嘆,莫能具說』。『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上述壇經所說『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 』,很多修行者誤解〔不假文字〕之涵義,而自以為依自用智慧常觀照自心,不假文字,就能明心見性。修行者為何要深入經藏呢?三藏十二部、佛法名相、聞經說法皆是文字,文字雖是工具,但亦是三種般若之一。 

 

〔自用智慧是本性自有般若之智〕是〔如來藏本性清淨〕亦即〔根本智〕是法爾本具。

 

楞伽經云:『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修多羅中,說如來藏本性清淨具三十二相,在於一切眾生身中常住不變,為貪瞋癡妄分別垢蘊界處衣之所纏裹,如無價寶垢衣所纏』。也就是說〔自用智慧〕,有如法爾具足之摩尼寶珠,此寶珠經過無量劫數之污染,雖原本價值無量,然於五受陰中有染著故,其形色無光鮮,無明亦無知,必須如法磨瑩,方能令其鮮淨而無損壞其形色,如能依法專心如如磨瑩,如是如是光色漸發,乃至究竟映徹表裏,修治已既顯現其價值無量。〔此段文之比喻說明係參考並摘錄自大般若經第七會曼殊室利分〕

 

我們修般若行亦應如是,依佛所說正行教法以三種妙慧〔文字般若〕此即指六祖壇經所說持誦金剛經 ,不僅唸誦尚須了義才能啟發〔觀照般若〕如法磨瑩修治已被染着之〔自用智慧〕,觀照者,如前言專心如如磨瑩,珠光漸發映徹表裏。心本非照,真明皎然,然累世雜染,蒙敝難顯,故應以淨覺心,依此心用以識般若,心真妙用可同金剛之利而契實相,遠離分別,如此漸次漸次而修,才能〔見性〕通達〔實相般若〕亦即通達究竟彼岸。

 

大般若經所示菩薩行者亦復如是。

何等是《菩薩行》?修行《菩薩道》之行者應如何思惟?

請參考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道行品之名相解說

六祖所說〔自用智慧〕,法爾具足如來藏識,亦即佛智慧,是本具真如之性,離性離相,諸佛智慧,甚深無量,難解難入,唯佛與佛,方能證知。自用智慧雖是我們凡衆原本具有,然累世染着甚深,如不如法磨瑩,是很難啟發顯明的。

 

現今末法時,修般若行者,切忌以【悟】為證,雖言頓悟〔自證〕,雖言 〔執空〕,然對境逢緣時,仍習氣難除,陷滯歧途而不能自知。

 

【聞】法而開悟,因緣有別還是不具足的,尚需【思】惟觀照,【修】習般若才能漸近通達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因此修行者以淨【覺】心,依大般若經世尊所教導【後所得無分別智】之般若行法,如法精進磨瑩,才能體【證】實相般若波羅蜜多,顯現與佛平等之自性清淨功德力......請參閱第《柒》與第《捌》項【根本智】與【後所得無分別智】的說明。

 

修般若行者,必須依世尊所教誡的三種妙慧,漸進如實修習六度波羅蜜方便善巧,才能見性而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行,到達彼岸。

 

妙法蓮華經云『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舍利弗!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前言〔自用智慧常觀照故〕,自用智慧法爾本具,聖者惠能大師所示是指修行者必須〔如實知自心〕,此〔自心〕是〔覺〕心,此覺心真淨適覺是即菩提心,此菩提心之〔心〕與如來體性無二無 別,所謂〔諦觀菩提〕是必須依止六度波羅蜜之靜慮〔禪定〕並與般若〔智慧〕相應正行修持的。

 

維摩詰所說經云: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是即出家,是即具足也』。

現今末法期,修行者發菩提心似乎僅是〔發結緣心〕而已或僅是力行善法,修集器世〔有為〕福德資糧,對於般若〔智慧資糧〕反而疏離了,甚或僅瞭解〔般若〕表相空義而已,與佛所說〔實際〕差異甚遠,何況能如實知自心?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壇經所說行、住、坐、臥皆是禪,此是修行緣境意,歷緣對境於四威儀往來入出,舉足下足皆能心無散亂。大般若經第四會真如品,佛亦告誡修般若行者【即使勤修禪定,亦修空、無相、無願,還是不具足的,尚必須攝受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壇經所說〔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皆是表達文字般若的重要;聞說、持誦金剛經之經文或瞭解其含義即是文字般若。〔不假文字〕即是不執着文字相,但須假文字相才能啟發聞思,了達其義思惟觀行〔如法磨瑩〕,方能見性〔見實際〕,才是〔真佛弟子〕。

 

返回【項目 2】                         

參考經文真佛弟子等名相釋義解說

《叁》不說斷滅相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節錄: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說諸法斷滅相。』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發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也就是不斷滅〔因緣法則〕。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發菩提心品云: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不住。三世所有一切心法。本性皆空。彼菩提心。說何名發。善哉世尊。願為解說斷諸疑網。令趣菩提』。..[中略]..『善男子。若執空理為究竟者。空性亦空。執空作病亦應除遣。何以故。若執空義為究竟者。諸法皆空無因無果。路伽邪陀有何差別』。[:梵語路伽邪陀翻譯為外道]

 

若執空義為究竟者。諸法皆空無因無果』,佛說因果,所謂〔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世尊教誡我們〔無相〕、〔空〕、〔無〕是指〔離相〕、〔無執〕,並非〔滅相〕、〔斷空〕,而是〔真空〕、〔妙有〕。

 

 

入諸因緣法。體性空寂靜。真空無生滅。妙有見實際

 

 

 

大寶積經菩薩藏會般若波羅蜜多品云:〔節錄〕

 

爾時世尊告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於一切法遍攝一切有為無為。菩薩摩訶薩。於如是等有為無為一切諸法。應修善巧。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有為善巧。所謂妙善身行。妙善語行。妙善意行。是則名為有為善巧。云何名為無為善巧。即以如是妙善身語及以意行。迴向畢竟無為菩提。迴向無為菩提妙觀。又復迴向於薩伐若。是則名為無為善巧』。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有為善巧者。即是積集五到彼岸。何等為五。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波羅蜜多。是名有為。若由般若波羅蜜多無為智故。則五到彼岸不可厭毀。如此妙智又能積集諸到彼岸資糧善法。信解無漏無上菩提。及以迴向一切智智。是則名為無為善巧』。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有為善巧者。所謂以無礙光照諸眾生。以四攝法攝諸眾生。是名有為。若觀諸法無我無有情無取無執。於四攝法方便善巧。愛樂信受無為等覺。及以迴向一切智智。是則名為無為善巧』。

 

『若復修習空無相願。諸法正智現觀善巧無上菩提不由他緣於無為法而復作證。是則名為無為善巧』。

 

【備註】

1.薩伐若,音譯同〔薩婆若〕,云一切種智,亦即究竟圓滿之佛智慧。迴向於薩伐若,所指即是迴向一真法界。

 

2.於無為法而復作證,其義同〔唯證相應〕,是指〔無戲論法〕、無為相應的境相,是真智之境,是覺自心如幻如鏡,心無所着,心體寂照現量境界。

返回【項目 3】

《肆》無生法忍。正性離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天竺三藏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得〔成於忍〕其義亦即,得〔無生法忍〕。忍者,安住、見也。

大般若經無相品:

佛告善現:『何名為無生法忍?謂令一切煩惱不生,微妙智慧常無間斷,及觀諸法畢竟不生,是故名為無生法忍』。

大智度論云:

『無生法忍者,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忍』。

大般若經斷分別品云:                                     

 

佛告善現:『如汝所見諸法實性即是菩薩摩訶薩無生法忍,若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無生法忍,便為如來、應、正等覺授與無上正等菩提不退轉記』。

 

發菩提心行者,依聞思修,行六度波羅蜜方便善巧,應薩婆若念,行見諦道、思惟道,法爾經無數熏修,漸引發般若智慧,知諸法自相空、無生,方得親自體證真如,是名〔見道〕,亦名〔正性〕,堪安住諸法實相,是名〔離生〕

 

圓覺經大疏釋義鈔:『梵云薩婆若,此云一切種智即諸佛究竟圓滿果位之智也』。

 

【備註】

法爾,即〔本然法性〕。薩婆若,即〔佛智慧〕即〔般若〕。

 

返回【項目 4】

《伍》般若有三種

金剛者,梵言跋折羅〔Vajra〕,其體最堅,其用最利,金剛難壞,金剛能斷,能壞於一切。般若波羅蜜多微妙甚深,般若即智慧,是佛智慧,非一般凡智,波羅蜜多即到達彼岸,以能到智慧大海彼岸,到諸一切智慧邊,窮盡其極故,名到彼岸。彼岸即真如、實際、無分別相、亦名真空、諸法實相、法性空寂等虛空,所謂根身器界一塵一毛,同歸於如如性海,皆是真如本體,是佛所說不思議界,凡眾所不能解。

 

華嚴經云:『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

 

依大般若經,三種妙智慧即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讀誦金剛經之修行者,除了唸誦外,必須了義其理,信、解、行、證:-

 

()瞭解金剛經真實義理,依文解空義,信而能解,才能具判斷力,導引自己趨向世尊所說之正行教法,即是文字般若。

 

()依文字智慧,解而能行,審慮觀察,觀圓明淨識,思惟觀照佛所說的妙義,廓周一如真法界,量等無際虛空界,平等不二,亦即觀照般若。

 

()依觀照智慧,啟發真智之境,行而能證,能體證真勝義諦與佛智慧相應,亦即實相般若。

 

大般若經云:

 

「爾時,世尊告善勇猛菩薩摩訶薩言:我於處處為諸菩薩摩訶薩眾,宣說般若波羅蜜多令勤修學。云何菩薩摩訶薩眾所學般若波羅蜜多?若能遠達諸法實性,是謂般若波羅蜜多。如是般若波羅蜜多,微妙甚深實不可說。今隨汝等所知境界世俗文句,方便演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令諸菩薩摩訶薩眾聞已方便精勤修學」。

 

返回【項目 5】                    

請參考開啟法界寶藏之鑰

《陸》修般若行方便善巧,應注意什麼?

十六會大般若經中,在第三會方便善巧品,世尊就提到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的幾項實修方法,其重要項目如下:-

1.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依何義?

2.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無為法,依何義?

3.初發菩提心所獲福德無量,勝過聲聞或獨覺地,甚大甚多!依何義?

4.初發菩提心,依何所思惟?

5.修般若行依何為所緣〕?依何為增上〕?依何為行相〕?依何為〔相]

6.如來處處常說菩提,此菩提名,依何義?

7.從初發心乃至後心,恒時增長殊勝善法,由此善根常增長故,便能具足成熟有情、嚴淨佛土,漸次證得一切智智,依何義?

請參考全篇經文:          

全篇經文大般若經第三會方便善巧品紅線字標示以利參閱

此大般若經方便善巧品佛言:〔我隨世俗假立名相方便,宣說諸法法性而無執著〕。〔聖者於中亦不住著,但假名相〕。

經文中世尊亦告誡我們修行者,初發心應念一切種智,亦即恒正思惟一切相智,也就是一切相智應以〔無性〕為所緣,〔正念〕為增上,〔寂靜〕為行相,〔無相〕為相,才能如實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行。

【無性】為所緣:

無性亦即〔空無自性〕,世尊教導我們修行者一切法之所緣境應以〔無性〕為性,以〔空無〕為自性、〔無相〕為自性、以〔真如〕為自性、廣說乃至〔不思議界〕為自性。亦即以無性為聖道,以無性為得果,以無性為現觀,由此因緣,當知諸法無不皆以無性為所緣。

【正念】為增上:

如實憶念諸法之菩提性相,思惟觀照而不忘失,依止菩提性相淨覺心為正念。菩提性相,亦即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無染無淨、無增無減,常如其性不虛妄、不變易故名真如、法界、實際。

【寂靜】為行相:

攝心寂靜處空閑遠離散亂,諸根清淨,攝持平等為行相。

【無相】為相:

觀一切法 平等平等,靜慮具足而住,以一剎那相應妙慧趣入般若,心內心外皆同一相,所謂無相。

返回【項目 6】              

請參考心經名相解深密經

《柒》何謂實相?云何照見?

金剛經云: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金剛經法義所示【緣起性空】【諸法實相】。一切法無染無淨,何以故?一切法自性空故,是中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一切法如夢、如幻、如影、如響,是名諸法實相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亦云『爾時世尊,以一切如來入廣大轉輪相,為諸菩薩說入廣大轉輪實相般若波羅蜜法門』。實相般若本性淨故,是真如、實際、無分別相、不思議界,亦名真空及一切智、一切相智、不二法界,此即是法性,亦即【廣大轉輪相】

 

方廣大莊嚴經轉法輪品,佛告彌勒菩薩:『法輪顯示一切諸法本性,寂靜不生不滅,無有處所非分別非不分別到於實相昇于彼岸空無相無願無作,體性清淨離諸貪欲,會於真如同於法性等于實際』。

 

實相般若甚深微妙,是勝義故不能量。

 

即然諸法實相、性空、無自性、無相,又云何照見呢?即然如夢、如幻又云何能證、能得呢?

 

金剛經云: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又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亦即於法不說斷滅者,才能住緣起智引發無分別最勝般若恒觀在前,盡入法界體性相妙莊嚴。因此世尊告誡修行者,若執空義為究竟者,諸法皆空則無因無果與外道有何差別?

 

大般若經云:

 

爾時,佛告最勝:『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修證法界,多百千種難行苦行,令諸有情皆得通達』。最勝白佛言:『世尊!云何能證、能得如是法界?』此法界是名實相般若波羅蜜多。佛告最勝:『出世般若波羅蜜多及後所得無分別智能證、能得』。

 

依上述佛所說,其義悉令修行者能審觀、照見、能證、能得,是真空妙有。

行而無其所行。方為真行

觀而無其所觀。方為真觀

證而無其所證。方為真證

得而無其所得。方為真得

返回【項目 7】

《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所住〕即無所着、無所依,無所續,空無自性,但假施設,住而無其所住,依此而生心,即生起於〔心識〕所緣之〔境相〕應無所執着,如是生心。

 

金剛經云:

佛告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佛告須菩提聲聞四果,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與阿蘭那〔寂靜處空閑〕行者所證雖有深淺程度四果之分凡聖之別,但是不執於有所得之境,所謂得而無其所得,行而無其所行,方能與〔一相無相〕無分別相,即真如實際,不二法界,無為相應,入菩薩正性離生。
 

返回【項目 8】

《玖》真如境中無相無別

攝大乘論釋(摘錄)

諸菩薩伴類 說是二種道

是無分別智 五度之品類

伴類以相助為相。相助共成一事故名相助。一事是菩提果。二種道是菩薩伴類。謂資糧道及依止道。施等四波羅蜜是資糧道定波羅蜜是依止道何以故。從四波羅蜜所生善法。此善法生般若波羅蜜。此般若波羅蜜依止定生。般若波羅蜜即是無分別智。未得無上菩提。於其中間常能生起無分別智。乃至極果 』。

諸菩薩相貌  於真如境中

是無分別智  無相無差別

『智於真如境中。平等平等生。無異無相為相。即是其相。譬如眼識取色。如青等相顯現。不異青等色。此智與真如境亦爾。又不同眼識與色。色無體有色。眼識有體無色。此智與真如境相稱』。

 

請再參考〔根本智〕與〔後得智〕更清楚之解釋

 

返回【項目 9】

《拾》根本智 【常覺不住、法界真如 】

根本智依止非心非非心,即是真如不取境之智,無分別智亦是。

 

般若波羅蜜即是無分別智,亦即法界真如,常覺不住,本覺寂靜,離念明慧,無分別智之所顯現。

返回【項目 10】

壹》後得智 【依心緣境、諦觀菩提】

後得智亦名〔後所得無分別智〕則依止心而緣境,也就是在說明上述[菩薩伴類]所緣之二種道,所謂資糧道依止道

 

四波羅蜜是資糧道,是大般若經佛所說六種修行方式即六度【六波羅蜜多即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之中的【布施、淨戒、安忍、精進】稱為四波羅蜜,四波羅蜜所積集善根,其所生善法即是福德資糧。

 

依大般若經佛所說,我們就能瞭解[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是共世間法,其它宗教亦有類似的修行法。前三度[布施、淨戒、安忍]是福德資糧。[精進、靜慮]二者則〔共通〕福德與智慧資糧。[般若]是不共世間法,其它宗教無此法,是智慧資糧,甚深難懂,亦是佛說大般若經共計22年的原因。

 

()福德資糧〔布施、淨戒、安忍〕。

()智慧資糧〔般若〕。

〔精進、靜慮〕是共通福德與智慧二資糧。

 

真如品佛告舍利子:『即使發菩提心而勤修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亦修空、無相、無願解脫門,還是不具足的,尚必須攝受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

 

依據前述攝大乘論釋與大般若經第四會真如品,我們修行者應該瞭解,除了四波羅蜜所生善法外,尚須依止禪定精進尋思,依心緣境諦觀菩提,思惟稱量觀察,漸近而與智慧資糧相應正行,方能引發後所得無分別智。

 

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亦云【後得智深思諦觀稱真法界】諦者審察,正觀清淨菩提,淨若虛空,法海者一真法界,欲入法海者皆從菩提三昧而入,此菩提三昧能成就正法,能除滅障礙,能堅固法界,心境冥合平等平等,離諸相縛無虛妄執。

請參考經文大般若經第四會真如品

依止道即是六度中之〔靜慮〕亦即禪定波羅蜜,依思惟所緣方便善巧,故以觀照啟發真智之境,深思諦觀稱真法界,進而體證真勝義諦與佛智慧相應。

 

智慧資糧是修行者最重要的功課,向前不斷精進修行,依此般若波羅蜜多方能顯現後所得無分別智與佛平等之自性清淨功德力而成就菩提。

 

返回【項目 11】

貳》聞思修以外,尚須能證

聞、思、修慧不能通達實相般若波羅蜜多,只有後所得無分別智才能通達實相般若波羅蜜多』。『甚深般若波羅蜜多雖無形相,而巧說故,令諸有情能證、能得』。亦即修行者除修以外,尚須能證、能得才能通達實相般若波羅蜜多因此修行者要通達實相般若波羅蜜多,必然要堅固遵循佛所『是離一切相的,是真如相,真智之境,是絕諸戲論的,是不可取著的,是唯證相應的 』。

 

〔唯證相應〕釋義:

唯有體證真如,通達般若波羅蜜多,亦即覺自心如幻如鏡心無所着,心體寂照現量境界,無為相應如實而知。唯證相應是指〔無戲論法〕、〔無為相應〕的境相,是真智之境,亦如首楞嚴所云:『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離離合俱非』。

 

返回【項目 12】     

請參考經文現量境界。唯證相應

《拾叁》見實際義 正知正見

此見。非[行深照見]是[正知正見]。

 

因為我們修行者是無法達到與諸佛菩薩摩訶薩一樣進入〔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而照見五蘊皆空〕之空性境界、無生減之不思議界。雖然我們修行者〔行淺照見〕但是依 金剛經與心經文字般若之法義所建立的空性正知見,亦能讓我們修行者審慮觀察而照見實際的真正義趣,令我們在修行道上不致於偏離佛之正行教法。

 

大般若經第八會那伽室利分[那伽室利即龍吉祥菩薩]

世尊親於晝夜教誡教授諸苾芻言:『汝等苾芻勿行戲論,於我所說寂滅法中,常應思惟、審諦觀察、精勤修習無得法忍。如是能寂大聖法王說諸法空本性寂靜,無染、無得、無所依住。能如實知解脫生死,定當證得菩提涅槃 』。

 

大智度論云:『佛告須菩提:空義是菩提義、如義、法性義、實際義是菩提義』。

 

依上述經文,所見諸法實性即是法眼清明見實際義,修無相行,謂諸法實性之真如法性安住無為與一切雜染不相應,知本然法爾寂靜,不生亦不滅。

 

返回【項目 13】       

請參考經文般若波羅蜜多正法在世

若我所覺法能見實際義

 

實際即法界。是如來體性

《拾肆》思惟證義【體證真如

佛菩薩教導我們修行者必須 能〔思惟證義〕才是真修者。我們在實修過程中是無法到達心經所述行深、照見】甚深三昧境界,因為此境界是菩薩摩訶薩八地〔不動地〕以上之甚深三摩地,體性空寂靜,境界難思議。

 

修行者雖末能入行深、照見】之微妙深定,但佛菩薩教導我們依觀照般若,以淨菩提心,思惟審觀方式進而以無得亦無無得,心無所着,安住菩提性相,如此才能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行,體證真如實際,知諸法實相慧。也就是如大乘止觀法門釋要所云:『觀一切諸法,一切緣念,有即非有如幻如鏡故名隨順。久久修習習氣既盡,心體寂照若離分別,名為得入,即是離相,體證真如也 』。

 

實際即法界,法性等實際,湛然常不動,寂滅等虛空,平等真法界,所謂一如真法界,此境界即然是無為無相,非凡智能證知。因此我們僅能【行淺、照見】,雖然行淺但是不斷地精進觀照,以淨菩提心,如理思惟、審諦觀察,心清淨故,心量廣大超越時空,所照見自心境界,是會漸漸而顯明的,所謂心境平等,實際等虛空,法爾清淨然然現起,如此不斷在菩提道上積集此智德資糧,無形中自然而然能與般若波羅蜜多彼岸真如法界相應,如佛所說真實不虛,不可思議。

 

若我所覺法菩提義

一如真法界無為妙相應

大般若經所述諸法實相,有人認為應屬密法但亦有人認為是淨土或禪宗,其實依世尊所教法,皆平等殊勝,無差別,悉能思惟證義成就菩提。例如淨土法門,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不僅是口念,而且必須心持,憶念思惟,如來體性真如,心繫【實際】境,盡虛空遍法界,念佛三昧,如幻如化,無濁無亂,淨念相繼,於剎那頃必然能達到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之境界所謂實相念佛,即是【思惟證義】,歸第一義入實相法,淨土必然顯現。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佛告阿難:『念佛三摩地不可思議,於諸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無說無示、無相無名。此即名為念佛三昧』。很顯然世尊在教導我們佛弟子,一切法平等平等,無論念佛、讀誦經典、誦持真言咒語、陀羅尼等,尚必須修止、觀(),所謂欲入般若要因禪定(依止道),欲修禪定,必須精進,方能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行。

 

淨土資糧全集云:『般若翻智慧。照了一切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達一切無礙。名為智慧。禪波羅蜜。禪。言思惟修。一切攝心繫念。學諸三昧。皆名思惟修也。欲入般若。要因禪定。欲修禪定。必須精進。禪那。云思惟修。菩薩行禪時。五波羅蜜和合助成。一一禪中。行大慈悲。拔無量劫中罪。得諸法實相智。故為十方諸佛.大菩薩所念』。

 

返回【項目 14】

 

蓮華妙淨智觀行。智入實際心無礙

最勝般若恒觀前。深入微妙最上法

諦了實際離分別。此於世間無與等

何況復增殊勝行。雖未具足一切智

用正觀心真法界。體達諸法不生滅

已獲如來自在力。入實際中得解脫

 

請參考文殊師利所說對於〔般若波羅蜜〕與〔菩提性相〕的闡述:

《拾伍》菩提性相如虛空。法界之相即菩提

六百卷大般若經,每部經卷皆係直指菩提性相,請參考文殊師利說般若會:-

大寶積經文殊師利說般若會:摘錄 〕

一切法皆菩提相故。若欲知一切眾生行非行相。非行即菩提。菩提即法界。法界即實際。心不退沒。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若欲知一切如來。神通變化無相無礙。亦無方所。應學如是般若波羅蜜』。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非初學菩薩所能了知。』文殊師利言:『非但初學菩薩所不能知,及諸二乘所作已辦者亦未能了。如是說法,無能知者。何以故?菩提之相,實無有法而可知故,無見無聞,無得無念,無生無滅,無說無聽。如是菩提性相空寂,無證無知,無形無相,云何當有得菩提者。』

舍利弗語文殊師利言:『佛於法界,不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文殊師利言:『不也,舍利弗!何以故?世尊即是法界。若以法界證法界者,即是諍論。舍利弗!法界之相即是菩提。何以故?是法界中無眾生相,一切法空故。一切法空即是菩提,無二無分別故。舍利弗!無分別中則無知者,若無知者即無言說,無言說相即非有非無、非知非不知。一切諸法亦復如是。何以故?一切諸法不見處所,決定性故。

返回【項目 15】                      

請參考經文修行四法經、四依止

《拾陸》般若是修行指標

大智度論云:『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於其中間,知諸法實相慧,是名般若』。『諸佛及菩薩、聲聞、辟支佛,解脫涅槃道,皆從般若得』。

 

金剛經,佛告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妙行無住、不住於相而布施。布施有三種,財布施、無畏布施、法布施。法的布施是來自世尊所說正行教法即已世代傳承約二千五百年的三藏十二部真實義理,最為殊勝無比,依金剛經所說義,此法的傳承絕非是表相的衣缽與文字,而是一相無相,是爾光明聚圓成如來藏寂滅一心,亦是般若〔實際〕的傳承。經云:『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般若〕是〔佛智慧〕即一切諸法實相,不生不滅,離一切相,諸法空性無所住,佛為教化眾生,透過世俗文字章句,〔有相〕方便演說,雖無可執取,但以此方便智慧指導修行者,運用文字般若,觀照法性空慧,漸近必然通達實相般若波羅蜜與佛智慧相應正行。

 

返回【項目 16】

《拾柒》金剛經 【般若無盡藏陀羅尼】

金剛經

般若無盡藏陀羅尼

 

房山石經〕

 

 

禮敬 世尊 般若波羅蜜多 蓮華妙淨

般若智慧 勝妙無比 最勝教義 圓滿成就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如來所說須能了達

常修梵行堅固菩提。不隨外緣自心思量

三輪清淨善知法相。調伏諸根覺明圓照

 

返回【項目 17】

金剛經中,世尊重複、再重複地說受持讀誦』『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兩句教誡之言。

 

我們修行者必須瞭解其義,〔讀誦〕金剛經,對我們一般修行者來講是很容易的事,〔受持〕金剛經進而能深解經中義趣、修證並通達般若波羅蜜多則是很困難的,並非此際末法時所謂以心印心,就能與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亦非我們凡眾知識領域範圍能理解的,況能為他人演說?故大般涅槃經,佛教誡我們説法者(善知識)應必須『如法而說如說而行。自行正見教人行正見自修菩提亦能教人修行菩提』。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佛告慈氏菩薩:『般若波羅蜜多無性無相、無比無喻,唯佛如來方能究盡』。般若甚深難解!無戲論法,而是唯證相應,真智之境,因此這也是世尊運用二十二年之久的時間,宣說六百卷大般若經典的主要因素

 

進一步瞭解〔受持〕法義,詳請參考世尊宣說〔金剛經〕前不久,於第七會曼殊室利分,在舍衛城給孤獨園慈氏菩薩、妙吉祥菩薩、曼殊室利、大迦葉波、舍利弗等所演說之法,是屬於智慧〕資糧的修行法要『一相莊嚴三摩地』,亦是對於金剛經所云『一相無相』的觀行、受持法要,概述解說

請參考 →般若法門。一相莊嚴
蓮華妙淨法供養。寶竺林精舍合十

Compiled from Sept. 07, 2010 Updated on July 11, 2013     

      寶竺林精舍的頻道→  YouTube     

Top

夢想的家免費計數器夢想的家免費計數器夢想的家免費計數器夢想的家免費計數器夢想的家免費計數器夢想的家免費計數器